学校首页| 信息门户|

工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工会动态 -> 正文

关于开展向李时华、张逵老师学习活动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05-09

各分工会:
    湘潭大学李时华老师2008年经医院诊断为鼻咽癌中晚期后,不畏病魔,一边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一边克服巨大困难,满腔热忱地继续投身教书育人事业,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还坚持担任班主任工作,满怀爱心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健康向上,受到学生的衷心爱戴。湘教工委通[2014]36号文件号召全省高校教职员工学习李时华老师在平凡的教书育人生活里,用不平凡的事迹生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迹。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张逵老师常年坚持搞好一线教学科研,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硕果累累。经校内推选、学校推荐和省市层层遴选,张逵老师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并在“长沙市委、市政府201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这是张逵老师的光荣,也是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光荣。
    为弘扬正能量、发扬劳模精神,学习先进人物、加强师德建设,请各分工会利用周二下午活动时间组织全体会员集中学习李时华、张逵老师优秀事迹,比、学、赶、帮,引导广大会员从先进人物的事迹中汲取养分、激发动力,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岗位上为不断推进我校发展而奋斗。
 
附件1:李时华老师优秀事迹简介
附件2:张逵老师优秀事迹简介

 
                                                     校 工 会
                                                   2014年5月8日

附件1:
                            
李时华老师优秀事迹简介   

    李时华,女,44岁,湖南益阳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不久,经医院诊断为鼻咽癌中晚期。四年多来,身患癌症的李时华老师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心系教学科研,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积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科学研究,用她的耐心和爱心教育引导学生,用她的乐观和热情感染带动着同事,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风范,书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师德华章。
    一、爱岗敬业,带病教学一丝不苟
    李时华老师1989年毕业分配到益阳市安化县中学教书。工作十年之后,她经过努力,先后攻读了本科和硕士,2008年,又从湘潭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顺利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教授经济学。令她没想到的是,任教才两个星期,因出现耳鸣、流鼻血、头痛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却被查出患鼻咽癌中晚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仍然没有大的起色,看到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李时华老师决定放弃治疗。作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并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和住院费用高昂,而是李时华老师出于一个最迫切、也是最朴实的想法:既然治疗效果不佳,那还不如早一点回到自己最喜欢的讲台上去。回想起那个决定,李时华说:“那时候最痛苦的不是身体,而是心。我怕自己就这样倒在医院,再也回不去了。只想早点回学校,哪怕在讲台上多站一天也好。”
    正是带着对教学工作的热爱,2009年3月,李时华回到了学校,因身体还很虚弱不能上课,她就给学生指导毕业论文。嘴张不开,不能说话,就让学生说,她在一旁听,然后将修改意见写在纸上。2009年下半年,李时华老师病情稍微稳定,尽管学院领导和老师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劝她在家休养,但她还是坚持要为学生开课,又重新站上了讲台。
    由于治病留下了后遗症,李时华老师右耳失聪,左眼视力仅剩0.05;嘴里没唾液,张不开;喉咙干涩,说话非常费力。为了恢复身体,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李时华想了很多办法:每半小时做一次张口练习;吃专为肿瘤病人准备的清淡食物;带一个大保温杯,时刻喝水……就这样,李时华一边积极做恢复治疗,一边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困难,认真从事教学,每一节课的备课和讲授,她都要比别的老师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2010年,她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学课程,需要做全英文的课件,比做一般的课件难度更大,她硬是带着在家里熬好的中药,在教师办公室加班,力求把课件做得更加的完美。而每次讲课前,她总是要带着愧疚先跟同学们说明:“我生过病,喉咙不舒服,所以声音不大;耳朵也听不太清。请大家见谅!”但学生都能感觉到李老师每次上课都在尽力发出自己最大的声音。有一次李时华感冒了,上完第一节课后,她显得十分疲惫,同学们让她先播放下节课要看的视频,下次再讲课,为了不打乱教学计划,她最后还是撑着又讲了一节课。而在她的工作过程中,为了不耽误上课,她总是在没课的时间预约医生,经常赶6点20分的早班车去省肿瘤医院进行身体复查。
    在四年的时间里,李时华老师承担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学》、《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市场营销学》五门本科课程的教学,完成了880多个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而且每年指导几十篇本科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生们都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上过李老师课或是熟悉她的学生都表示,李老师是一位让他们最尊敬和最感动的老师。
    二、立德树人,教授学生呕心沥血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李时华老师还担任了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的班主任,她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不把自己当病人看,学生搞军训,她清早就跑到训练场陪着;学校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她到现场每一个用人单位去询问,给学生当参谋。而她所带班级的学生都住在学生宿舍的5楼、6楼,由于楼层高,每次去学生寝室,她总是要走一阵歇一阵,后来病情加重,体力跟不上了,就加入学生班级QQ群,利用QQ平台和同学交心谈心,为学生排解思想困扰,时常以自己考本科、考研究生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刻苦学习,甚至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经常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李时华在与病痛斗争、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照顾,也花了不少的心思。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即使是大学生了,也都还是孩子,都还在成长,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照顾好、引导好。她所带班级的一个学生因感情挫折擅自离校,得知这个消息后,李时华着急地四处打电话寻找,学生回来的当天晚上,李时华硬是拉着丈夫陪她去找那个同学谈话,帮助他解除思想包袱;还有一位同学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受影响,李时华也是一次一次耐心地找他谈话,指导他学会控制自己,帮助他成功地脱离了网瘾,这位同学后来在她的QQ上留言:“我就知道,老师你永远不会放弃我的!”……诸如此类的“小事”,在李时华担任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遇到,而她总是能细心地及时发现,妥善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对于学生工作,李时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特别的感情,她曾经说:“记得第一个教师节,我当时作为初中学生代表为我们乡的优秀教师献花。献花那一刻就决定了,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要是不能教书,不能爱我的学生,活着就没了意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时华老师的全心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她所带的班级四级通过率高达90.4%,六级通过率为60%,专业课成绩也居于学院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饱含着李老师的辛勤付出,因工作出色,她被评为学院优秀班主任。
    三、乐观自信,团结共事有口皆碑
    因为放疗、化疗,李时华老师的脖子被烧伤,眼睛、耳朵等器官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免疫力极低,特别容易感冒,同时还患有葡萄膜炎,时刻要避免阳光照到眼睛。虽然病魔时刻折磨着自己,但李老师依然坚强地面对着生活,依旧乐观开朗,爱笑健谈,跟她在一起时,让人几乎忘了她是一个病人。
    李时华为人友善,跟同事的关系都非常好,只要一下课,她总是会在教师办公室跟同事聊天,探讨教学和科研。尽管自己身体不好,但同事有困难,她总是会不遗余力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她经常跟学院的年轻老师交流,帮助新进的年轻老师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她所在学院的一个老师瘫痪了,她特意找上门跟她聊天,排忧解闷,鼓励她战胜病魔重返讲台……李时华老师以自己的乐观和自信,感染着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她的敬业和奋斗精神也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和无比敬佩。和她一起共事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她:李时华家有一幅梅花图,是她自己画的。她说她最喜欢梅花。我觉得,她就像傲雪凌霜的梅花,开在讲台上,开在生命中。
    尽管自己经济条件还不好,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李时华总能慷慨相助。在她住院时遇到一位患鼻咽癌的女患者,只身一人在长沙,没钱继续治疗,李时华毫不犹豫拿出2000元钱交给她;而她还在教中学时的一位学生也说,当年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考上了高中却没法报名,当时是李时华拿出自己两个月的工资资助她上学的。
    李时华老师的乐观自信,还体现在她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上。在她生病之后,丈夫为了照顾她,就辞去了外地的工作。治病和孩子读大学花费不少,为了维持生计,她丈夫在学校附近摆摊卖红豆饼,下课之后,她就去给丈夫帮忙。“爱人为了给我治病,任劳任怨,跟着我受了不少苦。虽然我们的生活很清贫,但是我过得很幸福,因为在湘大有这么多的老师和同学都在默默地关心、支持我……”讲起现在的生活,李时华总是很乐观,无论有多少困难,她都能坚强地面对,从来没有向学校开口要求照顾,也婉拒了许多来自同事和社会人士的资助,她总是说还有比她更困难的、更需要帮助的人,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让生活过得更好。
    四、潜心科研,学术研究成果累累
    “作为一个老师怎么能够不学习?到时候都没有新东西教给学生了。”这是李时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病情基本稳定之后,李老师就开始收集外文资料写文章,搞科研,即使左眼视力下降到几乎失明,她也没有放弃学习,用右眼看书,直到右眼也患上葡萄膜炎后,她才有所“收敛”。
    李时华主要从事消费经济理论与政策、养老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为了结合实际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她经常深入到敬老院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近年来,李时华共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校级6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CSSCI 1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CSSCI 8篇,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被《马克思主义文摘》摘录。李时华科研工作表现突出,曾获湘潭大学研究生校长奖,是到目前为止全校文科院系唯一的一位获奖者。
    “只要我没倒下,我就会一直站在讲台上!”这是李时华老师一直追求的坚定信念。虽然时刻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但她积极乐观的心态,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无处不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她的师德风范和精神品格也在不断地感染着、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


附件2:
                              
张逵老师优秀事迹简介   

    张逵,男,40岁,湖南祁阳人,硕士研究生,2005年进入长沙学院,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实验室主任。
    一、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硕果累累
    数学模型是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传统的大学基础性学科竞赛,在全国各大高校及社会中影响非常大。长沙学院在专科时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升本后面临与北大、清华等众多名校一同竞争,成绩一度陷入低谷。2006年张逵老师主动请缨,担任数学建模教练组组长,一干就是8年。他带领建模团队积极探索指导模式,苦练内功,积累经验,每年暑假都顶着酷暑奋战在教室、机房指导学生。他走南闯北,在国防科技大学、在福建邵武、在太原...,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总有他的身影。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形成了适合长沙学院培训模式及培训方法。
    近三年来,长沙学院数学建模队在国家及省级竞赛中获得奖项8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近20项。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实现了长沙学院升本以来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同年,张逵老师及获奖学生代表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受到教育部领导的接见。2013年率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举获得一等奖,为当年湖南省同类院校中最好成绩。2013年5月,长沙晚报以“长沙学院学生研究中国水资源战略”为题对长沙学院数学建模队进行了报道。
    张老师及其团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生通过数模训练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学生在创新项目的申报上不断取得突破,2013年11级学生章啸等人成功申报省级创新项目“长沙市公共自行车租赁优化设计”。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胡浩,曾连续两年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他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目前,胡浩同学已被上海某公司录用,月薪高达万余元。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谭校源,两次获得数模国家级奖项(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毕业时获得6家国外大学的邀请,目前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0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巢理,已成为单位的业务精英,还有李琼奇、谢明中、莫云灿…等等。
    数学建模竞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提升了在学科竞赛方面的知名度,开创了学校学科竞赛的良好新局面。张逵老师也因此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二、爱岗敬业,教学科研业绩突出
    长期以来,张逵老师都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兼任班主任。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张老师一如既往地深爱着他的“三尺讲台”,潜心钻研着他的教学科研事业。多少个休息日,多少个晚上,他没有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也没有漫步在美丽的浏阳河畔感受喧嚣都市的片刻宁静,而是安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伏案备课,或是在他熟悉的实验室里指导学生。
    在教学工作中,张老师刻苦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为了认真履行好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他不顾工作的繁重与艰辛,经常带着学生深入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张老师还把在科研中获得的最新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地看到数学“有用”。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因此,他的课堂教学评价成绩一直处在系部教师们的前列。此外,张老师为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一直坚持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张老师也关心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经常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交流经验,共同成长。
    张老师创造性地将自身教学水平的成长总结为“一、三、五”工程:参加工作第一年要站稳讲台,三年熟识教材,五年教出特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先后获得了“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长沙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长沙学院第五届教学十佳等荣誉称号。在2013年教育部对长沙学院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其教学水平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认可。
    近年来,先后主持了省级课题“数学建模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校级重点课题“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建模因素的若干问题研究与实践”、校级课题“重尾分布下风险模型的若干问题研究”、“索赔到达服从灰色poisson过程的风险模型研究”等。参与1项省级优秀青年科研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先后在数学理论与应用、高等数学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2013年作为副主编参与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运筹学教程》的编写。
    三、服务师生,教书育人率先垂范
    张逵老师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都很严格。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生活中张老师为人谦和,与同志们打交道总是带着微笑,热心周到。无论是自己工作分内的还是分外的,他都积极参与,乐于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他经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及时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他那种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深深感动和激励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在学生的心中他是一位好老师,在教师的心中他是一位好同事。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常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尽心尽力地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用真心和热忱为学生服务。张逵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给学生分析数学专业的优势与潜力。08级数学专业学生周海波曾经一度对专业,对大学生活迷茫,经过指导后,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并顺利地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还特别关注一些学生,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07级学生马自骏,自身能力很强,但由于家庭条件一般,自尊心强,与同学相处不太融洽,在数学建模中让其担任队长,使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竞赛结束后马自骏同学学会了团结、友爱、互助。学生是这样评价张老师:张老师总是把自己看成是我们中的一份子,主动融入到我们的团体中,并以他的独特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感化人,充分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
    张老师作为信息与计算实验室主任,总是围绕实验教学这个中心工作,积极做好与系工作的各项配合,做到实验室工作主动性和超前性。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安排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带头实施实验教学工作规范,认真履行职责,注意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实验室每年都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